饮食常识Manual

天博tb体育,如何管理肥胖?请避开十大误区

2024-06-25 22:24:2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天博体育最新版,天博体育最新版,天博体育最新版,全国最新统计数据(2015—2019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首次超过了50%,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60%。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李霞主任医师表示,肥胖防控迫在眉睫,管理肥胖首先要搞清楚这些认识误区。

  BMI是衡量体重最常用的指标。目前,中国肥胖工作组和中国糖尿病学会将BMI18.5kg/㎡为体重过低;18.5—23.9 kg/㎡为正常;24—27.9kg/㎡为超重;≥28 kg/㎡为肥胖。

  但是,有时单纯通过BMI诊断肥胖其实并不全面。例如,健美运动员BMI都超标,他们肌肉含量比较多,并不是肥胖。相反,有些患者BMI正常(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体内脂肪分布异常也可能出现系列肥胖并发症,如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属于肥胖范畴。所以,是否肥胖往往还要结合腰围及体脂含量等进行综合评估。

  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的声明指出,体重正常、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也可能是肥胖!比如,有些人体重正常,但仍可能存在肌肉质量减少、脂肪占比增加的肌少症,但仍可能被认为是体重指数正常。若同时存在腹型肥胖,心血管病风险更高。腰围是判断中心性肥胖,也称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与病态肥胖关系更密切。

  胖不胖不仅要看体重、腰围,还要看人体成分。体重和腰围正常也可能是“隐形的胖子”,可通过人体成分测量,评估人体脂肪分布,了解肌肉构成是否在正常范围。

  肥胖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家庭中,后代肥胖的概率比普通人要高。看起来,似乎肥胖基因起着主要作用,然而研究显示,遗传基因对个体肥胖差异的影响只有25%至40%。

  1.不良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熬夜、情绪性进食等,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2.与原发性疾病有关:如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导致肥胖,此类患者更需要针对其病因寻求治疗。

  很多人肥胖,仅仅认为自己“吃得多,动得少”,于是节食、运动,但往往没有什么效果天博tb体育,。

  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指出,很多肥胖还和激素分泌异常性或其他疾病有关。声明指出,激素分泌异常性疾病经常与肥胖同时存在,并与心血管风险相关。50%至8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有肥胖症,其中30%至35%患有糖耐量受损,高达95%的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肥胖管理首先需要排除疾病导致的肥胖,病理性肥胖需要根据病因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才能起到减肥的效果。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肥胖,需要对因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很多人将“肥胖”当作一种生活条件好、富态的表现。然而,世界肥胖联盟将肥胖视为慢性病,世界心脏联盟将它视为慢性状态。 肥胖是由于人体摄入过多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质,脂质在体内堆积的结果,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超重和肥胖会引起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内分泌疾病,还可能导致生物力学问题,如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等。更重要的是,肥胖还与肿瘤风险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此外,肥胖会影响男性性激素水平和性功能。对于育龄期女性而言,肥胖不仅影响自然受孕,也影响辅助生殖的成功率,增加流产及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肥胖可能让人更加长寿”是流传甚广的“肥胖悖论”!但是,肥胖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和血栓栓塞疾病。肥胖或者超重人群的总血容量和心排血量较高,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肥胖与心血管病死亡、主动脉瓣疾病、心力衰竭(心衰)、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和心房颤动等多种疾病也有关。

  大约70%至80%的冠心病患者肥胖或者超重,冠心病患者通常有多种肥胖相关的共病和不良并发症(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

  很多人虽然处于肥胖状态,但却没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于是将这种肥胖称为“代谢正常的肥胖”,或者是“代谢正常健康肥胖”。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称:代谢正常的肥胖,纯属误导!

  大量研究显示,与瘦人相比,肥胖者会更快地出现心血管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可直接增加心血管病死亡几率,肥胖还增加了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天博tb体育,、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的风险。

  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短期内快速减重,主要降低的是机体水分和蛋白质,并非身体中囤积的脂肪,易反弹,还会扰乱正常生理功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至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至4千克,且以脂肪减少为主,不能单纯通过体重的下降作为评估的手段,如果以肌肉减少为主的体重下降反而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在减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体脂含量。

  此外,体重在短期内有所波动是正常的,不要因为体重轻微上升就放弃减肥,关键是保持整体趋势的下降。真正的减肥应该更多关注脂肪量是否下降,肌肉和蛋白质是否增加,而不仅仅看体重有没有下降。在减肥热潮中更应保持理性,更多地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而非盲目追求低体重。

  随着医学的进步,肥胖的干预和治疗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包括教育、饮食、运动、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干预、药物、代谢减重手术等。

  肥胖引起的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需要同时治疗,才能降低肥胖并发症及伴发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

  适当的运动能够强身塑体,但过度的运动,特别是短时间内的高强度锻炼,很可能导致运动性损伤、疲劳感甚至疲劳综合征。而体质不佳或心脏功能不佳者,过量的运动会使心脏承受过大的压力,甚至可能诱发心脏病。

  因此,想要通过运动减肥的人,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运动的强度上要循序渐进,时间上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减肥健康两不误。

  目前,我国获批准的减重药物有奥利司他及利拉鲁肽,均为处方药物,需要医护人员指导,规范的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并且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在自然状态下,人的体重总会趋向于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这个数值被称为“体重调定点”。如果体重高出这个范围,身体会通过增加消耗、控制食欲等方式,帮助减轻体重。相反,如果体重低于稳定范围,身体也会通过减少消耗、增加食欲等让体重回升。

  常见的减重方式包括饮食干预、运动、药物、减重手术等方式,但只有减重手术可改变体重调定点,这也是为什么非手术的减肥方法更容易反弹的原因。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减重手术,对于更多希望通过非手术,如饮食、运动、药物手段维持健康体重的人群,99%的人都会面临反弹,自律是唯一的法宝。

  减肥没有“捷径”,最重要的是坚持和长期管理,使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常态和生活习惯。

  1.早餐食用牛奶、无糖酸奶、无糖豆浆、水煮蛋,玉米或者番薯等少量杂粮,避免吃稀饭、面条、包子、油条、饼、速食麦片等。

  2.中餐晚餐先喝汤(番茄蛋汤、紫菜汤等),然后吃蔬菜、蛋白质含量高的产品(海产品、鸡肉等),最后吃杂粮饭(糙米、小米、绿豆、玉米粒天博tb体育,、藜麦、燕麦、荞麦等)。

  3.避免食用含糖饮料、奶茶、精制碳水化合物或者加工过多的食物(白米饭、馒头、包子、方便面、薯片、粥等)。

  4.每餐后注意运动20至30分钟,包括快步走、游泳、慢跑、哑铃、平板支撑、俯卧撑、太极拳、瑜伽、跳操等,要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

  5.适当控制水果摄入量,可以吃少量黄瓜、番茄、蓝莓等低升糖指数水果,避免餐后吃水果。尽量避免果汁、奶茶等饮料,白开水、矿泉水、淡茶水最健康。

  6.学会控制“总热量”,很多时候管住嘴比迈开腿还重要。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一般是:男性为1200—1400kcal/d,女性为1000—1200 kcal/d。

  7.减重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减重太快容易反弹,女性容易出现月经紊乱,也可能出现情绪问题。

  “水桶腰、麒麟臂、厚肩背、大象腿……”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减重似乎变得更加艰难,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并不意味着无法成功。那么,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肥胖类型吗?针对于中、老年朋友有哪些减重要点?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进食量?5月28日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张春梅做客《央广营养课》直播间,为中、老年朋友带来了一份减重指南,帮助大家以更轻盈的姿态迎接美好的生活。

  “水桶腰、麒麟臂、厚肩背、大象腿……”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减重似乎变得更加艰难,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并不意味着无法成功。那么,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肥胖类型吗?针对于中、老年朋友有哪些减重要点?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进食量?5月28日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张春梅做客《央广营养课》直播间,为中、老年朋友带来了一份减重指南,帮助大家以更轻盈的姿态迎接美好的生活。

  建议减重人群晚餐摄入半两到一两左右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同时保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可以吃一到二两的纯瘦肉,再吃半斤左右的蔬菜,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晚餐摄入量。跑步10公里消耗的热量大概相当于1个汉堡的热量,对普通人而言,“管住嘴”比“迈开腿”更高效;运动的价值是调动体内的脂肪,失去运动的配合,减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真正的平台期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大家脑海中对于减重这件事的认真程度和付出的努力而已。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首次超过了50%,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60%。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李霞主任医师表示,肥胖防控迫在眉睫,管理肥胖首先要搞清楚这些认识误区。

搜索